黃錫木主編《使徒教父著作》
有地理sitephoto [ 條列 | 表格 | 整段 ] 序言 度量衡

上一章 下一章    查詢或移至: 說明

致丟格那妥書

0:0 萊特富特(Lightfoot)稱《致丟格那妥書》為在“早期基督教中最高尚的作品”,巴納(Bernard)則稱它為“教父時期的明珠”,其文學及修辭技巧獲得一致的贊許,為上乘之作。 有別於其它使徒教父的著作,這是唯一一本不是以基督徒為主而寫的作品,而是針對教外人的,是屬於護教的著作。 在西元第一世紀時,基督教的發展,尚屬雛形,在整個羅馬帝國中,不太受關注,然而到了第二世紀,基督教迅速發展,漸漸被羅馬政府和有識之士所覺察。 因為基督教的信仰和實踐,與當時的希羅文化包括價值觀念及文化,有不少衝突的地方,教會常被誤解及誹謗,冠以一些罪名,就如有說基督徒鼓吹亂倫的關係(以兄弟姊妹相稱)、吃人肉(聖餐中的餅是主的身體)、獻嬰兒為祭,又因為基督徒拒絕向其它神明敬拜,包括君王敬拜,而且也不供奉偶像,亦有被說成是“無神論者”(參《坡旅甲殉道記》)。 面對這些指控,基督徒的護教士(約西元130-200年)群起為基督教辯護,本書是這種性質著作之一。

全文只有一份希臘文本,在十三至十四世紀的《阿根托維達斯抄本》(Codex Argentoratensis)中,與殉道士遊斯丁的四份著作放在一起。 原保存於德國的斯特拉斯堡(Strassburg),這抄本不幸在1870年法德戰爭的一次大火中被燒毀。 所幸在此之前已有至少五份基於這抄本的文稿被抄錄下來,以致這文獻的內容得以保存。 從這些文稿中可以得悉原來的文本有不少瑕疵,以致有些地方要推測其意思以作補充。

不少學者認為本書是由兩份文獻組合而成,第1至10章是一封書信,第11至12章是一篇講章或論文。 這兩份文獻原是分開流傳的,第一部分第10章的內容是護教性的,對像是非信徒,在《阿根托維達斯抄本》的抄本在第10章之後是漏空了的,且有旁注說:“文章在此中斷”,遺失的可能是這部分的總結,或可能是將它與第11至12章合併時被刪去,這遺失或被刪去的部分可能不太長,然而我們無從得悉有多少;況且這兩部分在內容、詞藻、和風格上都有分別。 第二部分是神學論述,可能原是一篇講稿,對像是基督徒。

作者


本書沒有說明作者是誰。 安側信(P. Andriessen)建議此書的作者是誇達徒(Quadratus),根據優西比烏的記載(《教會歷史》1.37.1-3,4.3,5.17.2-4),誇達徒是一 位宣教的主教,他去雅典,將一份後來稱為《誇達徒的護教》的文獻呈給哈德良(西元125),向他辯解基督教的信仰,然而優氏所引誇達徒的話,並未有在《致丟格那妥書》中出現。 安側信認為優氏所引誇達徒的話,正好安插於本書7:6至7節之間的空隙,這假說雖然有趣,但基於它們之間的風格迵異,這假說的可信性不高。 亦有認為本書的作者是羅馬的希坡律陀(Hippolytus of Rome),安提阿的提阿非羅(Theophilus of Antioch),亞歷山大的潘代諾(Pantaenus of Alexandria),但都是流於猜測。

從內文我們可以知道作者受過正式希臘教育,寫作甚有技巧。 對希臘文化和猶太教都頗有認識,鑒於他對猶太教的批評和嘲弄(第3-4章),他應不是猶太人。

寫作日期和地點


同作者的問題一樣,本書無論日期或地點均無從稽考,學者估計寫於西元117至310年間。 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成書於第二世紀的中至末葉,原因如下:文中同時譴責外邦思想和猶太教,與《巴拿巴書信》相似,譴責猶太教以突顯基督教信仰的獨特和新穎;有較為簡單的基督論,似尚未涉及異端在基督論上的爭辯;沒有提及聖靈,是第二世紀基督教著作的特徵;沒有以苦修苦行為基督徒生活的理想;也沒有強調教會的禮儀。

首十章是寫給一個名叫丟格那妥的人,這人可能是當時地方或羅馬政府的官員,但也可能只是虛構的人物,是作者模仿路加福音的序言而創作出來的,目的是透過他所提出的問題,引出本書要討論的課題。 因此我們無從知道本書的寫作地點及讀者是誰。 只有作者使用第二人稱複數的“你們”,顯示這書是給許多人看的,並非私人的信函。

寫作目的


作者攻擊外邦拜偶像和猶太教強調割禮和潔淨食物(kosher food)的愚昧,強調基督徒是上好的公民,對社會秩序不會構成威脅,但他們最終效忠於上帝。 作者表明上帝差基督來到世上,是要指出世界的錯誤,使人歸向上帝。 有別於其他的基督徒護教士,他並不以外邦的哲學與神話為神聖的道,是基督的先驅,而是指出所有人都活在錯誤之中,直至那創物主的來世。 第11至12章可能是一份講章的一部分,講於復活節或顯現節(Epiphany)。

內容概要


本書對比外邦人、猶太人的愚頑與基督徒的獨特,基督徒是天上的子民,雖然他們往往被世人排斥,然而他們仍積極生活,基督是呼召他們並且將上帝的啟示傳予他們的那位,他為世人獻上自己的性命,為要叫人得寬恕。 本書主要回應不信者所提出的三個問題:(1)基督徒所相信和敬拜的上帝,使他們輕忽這世界、藐視死亡、拒絕外教的神明、和猶太人的迷信;(2)信徒之間彼此相愛的性質;(3)為何基督教在此時出現,不是在更早之前。 第一個問題在第1至2章中處理,基督徒絕對不會敬拜那些以破爛的石頭或鏽壞的金屬,經人手所做的偶像,這些沒有感覺、需要人保護的偶像,是不值得敬拜的。 第3至4章處理基督徒如何看待猶太教,猶太人獻祭守節期和安息日,還有各種禁戒的條例,包括飲食上的,然而上帝既創造每件事物,看為美好,為何只守某些日子、吃某些食物,這是愚昧的。 第5至6章是基督徒對世界的看法,他們在任何地方生活,那裡就好像是他的家,但他卻生活得像客旅,在各種惡劣的環境之下,他們都能適當地自處,他們生活於世上,正如靈魂活在體內而不屬於身體(6:1),基督徒生活在世上而不屬於世界(6:3),然而基督徒愛世上的人,儘管世人恨惡他們。 第7至10章是有關基督的顯現。 上帝是天地的創造者,他是永遠的忍耐、慈愛、美善、沒有忿怒及真實,他叫他的兒子來到世界,顯明人的不義。 叫人在明白自己無力獲得生命之時,靠著救主的大能,拯救那無能者(9:6)。 凡得著上帝知識並愛他的人,都可得著天國的應許,並且成為效法他美善的人。 有關彼此相愛,作者只間接地稍作討論(參如10:6)。 第11至12章以講道的方式,講述基督的顯現,透過上帝的道的來臨,叫人得到恩典,得以明白那啟示的奧秘,滿有喜樂,有真知識的人,必會追求生命,期待結果,得著上帝在我們生命中所要收割的。

補充參考:


P. Andriessen,“Epistula ad Diognetum的作者身份”,Vigiliae Christianae 1(1947):129−36; L. W. Bernard,“The Epistle ad Diognetum: Two Units from One Author?” ZNW 56 (1965): 130−37; R. M. Grant, ABD 2:201;J. A. D. Weima, DLNT, 302-04;P. 福斯特,“Quadratus的道歉”,52-62;“給狄奧涅圖斯的書信”,147-56。


上一章 下一章    查詢或移至: 說明

[ 條列 | 表格 | 整段 ] 語態 重新查詢 度量衡
黃錫木主編《使徒教父著作》


主編﹕黃錫木博士,原文審校﹕黃錫木博士﹑張略博士,編譯﹕陳寶嬋﹑彭惠敏﹑邱丹﹑王碧鷰
本畫面由信望愛資訊中心CBOL計畫產生,歡迎連結,無須申請。